4月24日,应省部共建生态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王磊教授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兆清教授于CCE 706会议室作题为“高效绿色H2O2合成技术及应用”的专题学术报告。本次活动聚焦过氧化氢(H2O2)绿色合成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
刘兆清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H2O2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重点剖析了光催化与电催化产H2O2技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他强调,光/电催化体系凭借其温和反应条件、低能耗及环境友好型特征,成为突破传统蒽醌法在能耗与污染方面的技术瓶颈,为绿色化学、环境修复及能源转化领域提供了突破性替代方案,展现出显著的产业化应用潜力。

刘兆清教授重点阐释了其团队在H2O2合成领域的创新性突破:基于量子化学理论框架,通过原子级精准调控、电子轨道能级匹配及自旋态协同优化等微观策略,成功构建系列高性能金属基纳米催化材料。研究团队通过定向设计材料的晶体拓扑构型、表面活性位点空间分布及电子传输网络,实现了H2O2合成反应效率与选择性的协同优化。进一步结合原位表征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解析了催化活性中心动态演化规律与反应路径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为新一代绿色合成催化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模型。
在专题研讨阶段,与会师生聚焦催化剂循环寿命提升策略,反应体系工程优化方法等核心技术瓶颈,与刘兆清教授展开了深度技术研讨。刘教授结合其团队在能源材料界面工程领域的研究积淀,从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及材料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系统提出了"活性位点动态保护""反应微环境智能调控"等创新解决方案,并构建了理论-计算-实验联动的创新研究范式,为实验室在清洁能源催化领域的持续创新注入新动能。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了生态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华南师范大学的科研合作,对推动H2O2绿色合成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验室师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搭建了优质平台。
刘兆清,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羊城学者、“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国家级第二梯队),广州大学“广州学者”A类特聘教授、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广州大学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洁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市清洁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电化学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在研/结题国家/广东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等项目26项。迄今为止,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6篇,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77篇,31篇入选1% ESI Highly-Cited论文,1篇入选2019年度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33篇封面论文,40篇引用 > 100次,单篇最高引用达854次,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引用1.8万余次,H值72。撰写1个英文专著章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 (授权8项)。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1–2023)、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获202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一)。